

中國1號信令、7號信令與PRI信令的區別
發布時間:2011年08月19日 點擊次數: 次
按照信令的信道來分類,信令可以分為:隨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。
隨路信令(CAS:Channel Associated Signaling):信令和話音在同一條話路中傳送的信令方式。目前我國采用的隨路信令稱為中國1號信令系統。
公共信道信令(CCS:Common Channel Signaling):以時分方式在一條高速數據鏈路上傳送一群話路的信令的信令方式。通常用于局間。目前我國采用的公共信道信令就是中國7號信令。
中國1號信令:為隨路信令。為30/32時隙2048K局間中繼傳輸方式,Timeslot 16被用來傳遞其話音通道的信令,記發器信令為MFC(多頻互控,即用六個頻率中的兩個組合,成一組編碼,共15種前向信令,用四個頻率中的兩個組合,成一組編碼,共6種后向信令,前向是指主叫向被叫傳送,后向是指被叫向主叫傳送。),線路信令a,b,c,d為xx11。R2信令與中國1號信令的區別在于R2信令的記發器信令為DTMF(雙音多頻),線路信令a,b,c,d為xx01。
7號信令:SS7是一種公共信道信令。是將呼叫控制信息和其他業務信息通過一張獨立的信令網絡傳輸,由于將信令和話音通道分開,可采用高速數據鏈路傳送信號,因而具有傳輸速度快、呼叫建立時間短、信號容量大等特點。SS7信令的標準化程度比R2信令好,但依然存在標準化兼容的問題。如國內的SS7稱為中國7號信令。在應用上由于需要目的地編碼等信息,作為局間傳輸時使用廣泛,但作為用戶端局接入使用時由于目的地編碼資源問題存在,應用上沒有PRI信令使用靈活、廣泛。第0時隙用作幀同步信息通道,第16時隙用作公共信令通道,其余30時隙用作語音或數據通道。
7號信令的特點是:信令速度快,具有提供大量信令的潛力,具有改變和增加信令的靈活性,便于開放新業務,在通話時可以隨意處理信令,成本低。目前得到廣泛應用。CCITT自1980年提出7號信令黃皮書,先后多次修正,至1993年提出白皮書。
中國7號信令規范于1990年8月實施,該規范是以CCITT于1988年頒布的藍皮書為參考制訂的,只在電話網中使用,即只采用了消息傳遞部分(MTP)和電話用戶部分(TUP)。
隨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的區別:1號信令利用TS16傳送時。每個TS16負責傳送兩個話路的線路信令,TS16和話路有著固定的一一對應關系。而7號信令利用TS16來傳送時,只是將組成信令單元的若干個8位位組,依次插入TS16,TS16并不知道傳送的內容,即信令和話路沒有固定關系,只不過利用TS16作為傳送信令的載體,時傳送信令消息的數據鏈路,因此,選用哪個時隙做數據鏈路均可。--- 這也是隨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的一個本質區別。
PRI信令:又稱ISDN(30B+D)信令、DSS1信令、PRA信令。在北美和日本,ISDN PRI提供23B+D信道,總速率達1.544Mbps,其中D信道速率為64kbps。而在歐洲、澳大利亞等國家,ISDN PRI為30B+D,總速率達2.048Mbps。我國為30B+D方式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1號與七號的適用條件:
7號需要交換機的鏈路板支持,1號需要MFC支持,首先看資源,然后有個不太恰當的比喻:1和7相當于GSM和3G的差別.可用7號就用7號,沒辦法才用1號。1和7的主要區別是信令通道的區別,前者是隨路信令,后者是共路信令,因此后者有很多優勢。
1、1號是隨路信令,7號是共路信令;
2、1號:一個PCM線路對應30個話路,16時隙中的線路信令與話路是相對應的;用戶號碼
是帶內傳送的,由記發器進行收發;
7號系統的信令鏈路與話路邏輯上是分離的,不管是線路信令還是號碼信息都通過消息
傳送;
3、1號能傳送信令內容較少,
7號信令內容豐富;系統較大,分層,分模塊很清楚
兩個差別很大的,比如說接續速度,對新業務的支持等,現在地方上基本都是7號了.
兩者都是局間信令.
不是單方面確定需要使用什么信令的,需要和對端局配合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ISDN-PRI,1號,7號信令的基礎知識
信令其實就是通信上面用的禮儀。就跟我們見面的時候要握手,再見的時候要說good-bye一樣,這是我們人類溝通的禮儀,通信網也不例外。每個國家的人際溝通禮儀都有自己的特色,每個歷史時期的禮儀也有不同,因此,每個國家的通信網的信令也是不完全相同的。中國的信令也有自己的特色。
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信令也不同,信令的發展也經過1號到7號的漫長演進過程。因此,中國7號信令是經過多年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級信令方式,目前已經得到廣泛普及應用。
ISDN- PRI信令和7號信令一樣的,都是共路信令。為什么呢?目前可能會用到的信令確實有ISDN-PRI和7號信令,都屬于共路信令。但是ISDN-PRI信令無法實現7號信令的很多高級功能。某些交換機廠商,特別是國外的廠商,由于技術無法達到中國7號信令的要求,因此頻頻推薦ISDN-PRI的信令。完全是商業上的妖魔化操作。信令轉換設備可以支持ISDN-PRI(PRA)與7號信令、1號信令與7號信令、7號信令與NGN(SIP,H323)等信令的轉換。
7號信令其實并不神秘。7號信令只是一種協議。您所看到的7號信令卡,與普通的E1接口卡/T1接口卡并無區別,只是協議的不同(軟件而已),而且這些軟件并不在接口卡上運行,而是在CPU上面運行的。因此,7號信令卡僅僅是E1接口卡+軟件。
什么是信令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經常打電話。當拿起送受話器,話機便向交換機發出了摘機信息,緊接著我們就會聽到一種連續的“嗡嗡”聲,這是交換機發出的,告訴我們可以撥號的信息。當撥通對方后,又會聽到“噠-噠-”的呼叫對方的聲音,這是交換局發出的,告訴我們正在呼叫對方接電話的信息……。
這里所說的摘機信息、允許撥號的信息、呼叫對方的回鈴信息等等,主要用于建立雙方的通信關系,我們把用以建立、維持、解除通信關系的這類信息稱為信令。
任何通信網都離不開信令系統. 它可以知道終端、交換系統及傳輸系統協同運行,在指定的終端之間建立臨時通信信道,并維護網路本身正常運行。通信網中采取何種信令方式,與交換局采用的控制技術密切相關。隨著交換技術的由步進制、縱橫制向程控制發展,信令系統也從隨路信令向公共信道信令發展。
我國目前的通信網是數?;旌系?,所以我國目前的信令系統也處于隨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并存,隨路信令逐步向公共信道信令發展的階段。
按照信令的信道來分類,信令可以分為:隨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。
隨路信令:信令和語音在同一條話路中傳送的信令方式。目前我國采用的隨路信令稱為中國1號信令系統。
公共信道信令:以時分方式在一條高速數據鏈路上傳送一群話路的信令的信令方式。通常用于局間。目前我國采用的公共信道信令就是中國7號信令。廣州光橋公司生產的PCM設備支持1號信令和7號信令。
7號信令的特點是:信令速度快,具有提供大量信令的潛力,具有改變和增加信令的靈活性,便于開放新業務,在通話時可以隨意處理信令,成本低。目前得到廣泛應用。CCITT自1980年提出7號信令黃皮書,先后多次修正,至1993年提出白皮書。
中國的7號信令標準于1990年8月開始實施,是以CCITT于1988年頒布的藍皮書為參考制訂的,1990年的標準只采用了消息傳遞部分(MTP)和電話用戶部分(TUP),只在電話網中使用,如今已經被新的標準代替了。自1993年起,陸續頒布了20個關于7號信令的標準。
隨路信令(CAS:Channel Associated Signaling):信令和話音在同一條話路中傳送的信令方式。目前我國采用的隨路信令稱為中國1號信令系統。
公共信道信令(CCS:Common Channel Signaling):以時分方式在一條高速數據鏈路上傳送一群話路的信令的信令方式。通常用于局間。目前我國采用的公共信道信令就是中國7號信令。
中國1號信令:為隨路信令。為30/32時隙2048K局間中繼傳輸方式,Timeslot 16被用來傳遞其話音通道的信令,記發器信令為MFC(多頻互控,即用六個頻率中的兩個組合,成一組編碼,共15種前向信令,用四個頻率中的兩個組合,成一組編碼,共6種后向信令,前向是指主叫向被叫傳送,后向是指被叫向主叫傳送。),線路信令a,b,c,d為xx11。R2信令與中國1號信令的區別在于R2信令的記發器信令為DTMF(雙音多頻),線路信令a,b,c,d為xx01。
7號信令:SS7是一種公共信道信令。是將呼叫控制信息和其他業務信息通過一張獨立的信令網絡傳輸,由于將信令和話音通道分開,可采用高速數據鏈路傳送信號,因而具有傳輸速度快、呼叫建立時間短、信號容量大等特點。SS7信令的標準化程度比R2信令好,但依然存在標準化兼容的問題。如國內的SS7稱為中國7號信令。在應用上由于需要目的地編碼等信息,作為局間傳輸時使用廣泛,但作為用戶端局接入使用時由于目的地編碼資源問題存在,應用上沒有PRI信令使用靈活、廣泛。第0時隙用作幀同步信息通道,第16時隙用作公共信令通道,其余30時隙用作語音或數據通道。
7號信令的特點是:信令速度快,具有提供大量信令的潛力,具有改變和增加信令的靈活性,便于開放新業務,在通話時可以隨意處理信令,成本低。目前得到廣泛應用。CCITT自1980年提出7號信令黃皮書,先后多次修正,至1993年提出白皮書。
中國7號信令規范于1990年8月實施,該規范是以CCITT于1988年頒布的藍皮書為參考制訂的,只在電話網中使用,即只采用了消息傳遞部分(MTP)和電話用戶部分(TUP)。
隨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的區別:1號信令利用TS16傳送時。每個TS16負責傳送兩個話路的線路信令,TS16和話路有著固定的一一對應關系。而7號信令利用TS16來傳送時,只是將組成信令單元的若干個8位位組,依次插入TS16,TS16并不知道傳送的內容,即信令和話路沒有固定關系,只不過利用TS16作為傳送信令的載體,時傳送信令消息的數據鏈路,因此,選用哪個時隙做數據鏈路均可。--- 這也是隨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的一個本質區別。
PRI信令:又稱ISDN(30B+D)信令、DSS1信令、PRA信令。在北美和日本,ISDN PRI提供23B+D信道,總速率達1.544Mbps,其中D信道速率為64kbps。而在歐洲、澳大利亞等國家,ISDN PRI為30B+D,總速率達2.048Mbps。我國為30B+D方式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1號與七號的適用條件:
7號需要交換機的鏈路板支持,1號需要MFC支持,首先看資源,然后有個不太恰當的比喻:1和7相當于GSM和3G的差別.可用7號就用7號,沒辦法才用1號。1和7的主要區別是信令通道的區別,前者是隨路信令,后者是共路信令,因此后者有很多優勢。
1、1號是隨路信令,7號是共路信令;
2、1號:一個PCM線路對應30個話路,16時隙中的線路信令與話路是相對應的;用戶號碼
是帶內傳送的,由記發器進行收發;
7號系統的信令鏈路與話路邏輯上是分離的,不管是線路信令還是號碼信息都通過消息
傳送;
3、1號能傳送信令內容較少,
7號信令內容豐富;系統較大,分層,分模塊很清楚
兩個差別很大的,比如說接續速度,對新業務的支持等,現在地方上基本都是7號了.
兩者都是局間信令.
不是單方面確定需要使用什么信令的,需要和對端局配合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ISDN-PRI,1號,7號信令的基礎知識
信令其實就是通信上面用的禮儀。就跟我們見面的時候要握手,再見的時候要說good-bye一樣,這是我們人類溝通的禮儀,通信網也不例外。每個國家的人際溝通禮儀都有自己的特色,每個歷史時期的禮儀也有不同,因此,每個國家的通信網的信令也是不完全相同的。中國的信令也有自己的特色。
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信令也不同,信令的發展也經過1號到7號的漫長演進過程。因此,中國7號信令是經過多年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級信令方式,目前已經得到廣泛普及應用。
ISDN- PRI信令和7號信令一樣的,都是共路信令。為什么呢?目前可能會用到的信令確實有ISDN-PRI和7號信令,都屬于共路信令。但是ISDN-PRI信令無法實現7號信令的很多高級功能。某些交換機廠商,特別是國外的廠商,由于技術無法達到中國7號信令的要求,因此頻頻推薦ISDN-PRI的信令。完全是商業上的妖魔化操作。信令轉換設備可以支持ISDN-PRI(PRA)與7號信令、1號信令與7號信令、7號信令與NGN(SIP,H323)等信令的轉換。
7號信令其實并不神秘。7號信令只是一種協議。您所看到的7號信令卡,與普通的E1接口卡/T1接口卡并無區別,只是協議的不同(軟件而已),而且這些軟件并不在接口卡上運行,而是在CPU上面運行的。因此,7號信令卡僅僅是E1接口卡+軟件。
什么是信令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經常打電話。當拿起送受話器,話機便向交換機發出了摘機信息,緊接著我們就會聽到一種連續的“嗡嗡”聲,這是交換機發出的,告訴我們可以撥號的信息。當撥通對方后,又會聽到“噠-噠-”的呼叫對方的聲音,這是交換局發出的,告訴我們正在呼叫對方接電話的信息……。
這里所說的摘機信息、允許撥號的信息、呼叫對方的回鈴信息等等,主要用于建立雙方的通信關系,我們把用以建立、維持、解除通信關系的這類信息稱為信令。
任何通信網都離不開信令系統. 它可以知道終端、交換系統及傳輸系統協同運行,在指定的終端之間建立臨時通信信道,并維護網路本身正常運行。通信網中采取何種信令方式,與交換局采用的控制技術密切相關。隨著交換技術的由步進制、縱橫制向程控制發展,信令系統也從隨路信令向公共信道信令發展。
我國目前的通信網是數?;旌系?,所以我國目前的信令系統也處于隨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并存,隨路信令逐步向公共信道信令發展的階段。
按照信令的信道來分類,信令可以分為:隨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。
隨路信令:信令和語音在同一條話路中傳送的信令方式。目前我國采用的隨路信令稱為中國1號信令系統。
公共信道信令:以時分方式在一條高速數據鏈路上傳送一群話路的信令的信令方式。通常用于局間。目前我國采用的公共信道信令就是中國7號信令。廣州光橋公司生產的PCM設備支持1號信令和7號信令。
7號信令的特點是:信令速度快,具有提供大量信令的潛力,具有改變和增加信令的靈活性,便于開放新業務,在通話時可以隨意處理信令,成本低。目前得到廣泛應用。CCITT自1980年提出7號信令黃皮書,先后多次修正,至1993年提出白皮書。
中國的7號信令標準于1990年8月開始實施,是以CCITT于1988年頒布的藍皮書為參考制訂的,1990年的標準只采用了消息傳遞部分(MTP)和電話用戶部分(TUP),只在電話網中使用,如今已經被新的標準代替了。自1993年起,陸續頒布了20個關于7號信令的標準。